机械工程学院第九次牵手支教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8-09-03浏览次数:1568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九次牵手支教活动圆满结束

主题:青春载梦,携爱黔陶。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分别的那一刻,孩子们唱起了那首古诗词课上老师教给他们的儿歌。支教队员们拖着空空的行李箱,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村落,把知识和希望留在了这片土地,也许,我们再也不见。

2009年,隶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牵手支教分队成立那一刻,开创者就立下了想要改变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和家庭状况的理想。一年又一年,牵手小队的成员更新迭代,但不变的依旧是那颗志愿的热情。

2018年,5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2位本科在校大学生通过层层选拔组成了这个新的队伍“牵手支教分队9.0”,并通过联系,了解到远在贵阳市黔陶乡马场村的很多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需要帮助。队伍成立五个小组:教学组、调研组、宣传组、后勤组、财务组,各尽其职,在两个月的时间通过各大媒体众筹及滴水公益线下义卖筹集物资,下沙一小听课学习,整理总结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针对当地留守和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情况拟定教学计划,预备每天日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于是,725日清晨,携着满满的行李箱,牵手支教小队出发了。

穿越千山万水,驶过九曲盘山路,支教小队抵达了目的地——马场村。卸下一身疲倦,小队成员与校领导讨论了教学方案,陈恒海校长结合孩子们具体教育状况提出建议,我们了解到该小学教师配备仅6名,其中开设课程除语数外几乎没有其他课外课程,同时部分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监护人且爷爷奶奶不识文化,学习热情不高,学习能力也每况愈下,针对这些情况,支教小队成员修改教学计划,最终确定如下课程安排:

13天的支教日程,上午8:00开始至中午11:30,队员将孩子们接到马场小学开设4节课程,下午2:004:30支教小队成员走访各个留守贫困儿童家庭,为他们辅导功课、弥补缺漏、解答困惑。晚上整理教案,备课、总结,记录志愿感受,做出教学方案的改进。

课程按大类分为文化课(口语、诗词、阅读、数理),常识课(地理、安全教育),艺术课(绘画、书法、音乐、手工)和户外拓展(武术、啦啦操),同时讲座 “垃圾分类”及“梦想交流会”讲座。

口语课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到字词,旨在纠正孩子们普通话发音;

诗词、书法课给孩子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美丽,从《使至塞上》、《苔》再到《水调歌头》,词曲的解释、唱法,让孩子们对古诗词章法文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阅读、地理课等,开拓孩子们的眼界,带他们把视野投放到山外的世界;

绘画、手工等课程用于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折纸、黏土制作给孩子们孤单的日常带来了数不尽的欢乐。

27日早晨,队员们分成6组,在陈校长的带领下,走访了村里的留守贫困家庭,了解情况,签署“报名表”,孩子们约定第二天来学校上课。

光鲜亮丽的乡间别墅间,掺杂着几间用不规整石块或木头制成的房屋。家里唯一的电子产品莫过于一个电视,还小的可怜。队员到访时,本来正剥着玉米或掰着辣椒的孩子们慌张地跑进屋内,出来迎接的是年迈的爷爷或奶奶。”这是我们到访时所见。

孩子们的父母有的离异离开,有的去了外地,常年不归且没有联系,甚至连年迈的爷爷也成了挣取家庭收入的打工者。我们给这些孩子一个许诺,临走时会送给他们书包和文具,孩子们忐忑的心似乎有了着落,露出了质朴的笑容。


28日,把孩子接到学校,由于村落各户的流传,前来上课的孩子逐日增至46名,支教小队根据年级差距,将幼儿园到一年级的小孩放在小班,进行基础认知和基本知识(如拼音、算数、写字)的启蒙,其余二至五年级的孩子正常接受标准课程。

每日下午,队员们会分小组前去分配好的家庭,做课业辅导,同时了解家庭情况为孩子们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孩子们学习普遍不好,四年级的学生却连基础的加减法也不能熟练运用,使得队员们花费更大的心思。有些孩子由于无人看守,只能接到学校进行额外的辅导。

刚开始孩子们对于这些陌生的“老师”很畏惧,课堂上显得非常拘谨,几乎不会主动回答问题,且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在几天的相处后,“哥哥姐姐”这些称呼成了孩子们对我们最多的叫法,上课争先恐后,生怕被老师漏掉自己,回家的课后作业也非常认真的完成。课间,没课的老师会陪着小朋友打羽毛球或乒乓球,有时,放学时会看见讲台上留下了一只“莉”,想来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的礼物吧。

除了课堂上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下的文明礼仪教育也是队员们所考虑的。见到老师如何问好,放学后整理课桌摆放好椅子,用完的文具收纳整齐交给老师,垃圾扔进垃圾桶等等。这些简单基本的小细节也许能给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一个严谨认真的印象。


那天下午去辅导课业时,看见孩子把上午画的画贴在了墙上,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动。”

那天辅导完课业离开时,小顺武拉着我的手问到“明天能来的早一点吗?”而且我们离开步行时,他一直站在自家门前的那个破崖上目送我们。”

孩子们的小心思,队员们的小心思,触碰在一起,温馨而感动。


课程结束前的那天上午,我们为孩子们上了一节“梦想交流会”,孩子们把自己的梦想绘制在纸上,亦或是写成文字,上台分享。老师、医生、歌手、军人,各种各样的职业,孩子们更向往的还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队员们向孩子们介绍了一些坚持梦想的事例,同时为孩子们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


除了教学,调研也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项目。“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布依族名族文化探寻”等,我们给小朋友上了一堂关于垃圾分类的课堂,同时下发调查问卷,统计整理村里人对于有效管理不同种类垃圾的方法,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程度等。在家访辅导的过程中,小队成员与各家庭家长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少数名族布依族的名族特色以及当地经济产业,并做记录往后制成纪录片。

6号,我们拜访了十几位布依族老奶奶,欣赏了她们的布依族文化——山歌对唱,并学习了一番,向她们询问了布依族名族特色的方方面面,包括服饰的制作、节日的狂欢、山歌美酒等等。并收集整理。


7号,通过一番精心准备,队员们邀请校长、各位老师以及孩子们的家长,与这些相处了11天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文艺晚会。课堂上学到的古诗词、歌曲的咏唱,男生的武术、女生的啦啦操,各种智力小游戏互动节目,以及最后每位老师为自己课堂上表现良好、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小朋友颁发奖状,一片欢声笑语,留下了最后的美丽剪影。


8号,我们整理行囊,望着空空的教室,披着蒙蒙细雨,离开了这个地方。


离开的那天早晨,有雨,顺武没有撑伞,躲在墙后面,我问他在干嘛,他答道去找朋友玩,可我知道,他哪里有什么朋友。。。。。。”


15天的支教,我们与46位孩子成为了伙伴,为教室装上了窗帘,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他们不曾接触的东西,给他们普及了一些他们不曾向往的世界。一些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开始对学习有了热情,找回了信心变得更加开朗。

我们给学校捐赠了一些教学工具,给那些留守贫困儿童捐赠了书包文具,和马场小学签署协议,马场小学成我们支教团队第三个基地。我们也将会在返校之后与这些孩童保持联系,在校举办公益活动,为他们筹集善款或是书籍。往后的年月,有更多的志愿者会来到这片朴实的土地,为教育事业做出一份努力。

短期的支教可能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相信,在当前如此多的支教队伍的努力之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们的教育状况生活水平终会改善。

无志愿,不大学。

这个夏季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